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摘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既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也是高职院校开展高水平专业建设的途径和抓手。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主动适应东莞制造产业转型升需要,以“机器换人”为背景,聚焦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创新团队打造和平台搭建三大要素,以“项目为抓手、平台为支撑”、“技能大师牵头+导师制”引导模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工程,通过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岗位解构下的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创新项目研发与实施、创业方案的设计、多种层级的技能竞赛和企业支持下学生主打的创业实践等环节实现创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推进学生围绕“核心素养+核心技能”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符合学生成长逻辑的“螺旋式”全面提高。依托“机电创新中心”之平台,依据学生兴趣和实现创新工具的不同,分组培育;分设3个独立的工作室,注重创新思维的引导,合理激发不同方案的碰撞,及时调节“火花”的强度,过程与结果并重,培养出位于“双核”制高点的机电一体化人才。成果体现多个方面,广东省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创新培育专项立项,学生发表论文及学生团队的发明专利等,同时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梯队及良好的成果递增趋势。
一、导语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东莞现行探路,东莞从制造大市走向“智能制造”样板城市需要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支撑。针对当地制造转型升级、“机器换人”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及时调整、优化对专业培养目标,融合双创形成了“双核双螺旋,双向双主体,三类五层”的课程体系。按照“认知入门——专业实践——岗位成长”的路径,以实践教学为基础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以项目研发为驱动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以赛促学提升岗位实践能力。按照“通识启蒙、创意领先、专业融合、讲座补充、个性指导”的思路,培养树立勇敢自信、独立自主、勤恳拼搏、百折不挠的心理品格,形成宽广的国际视野、敏锐的创新思维、强烈的创业意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以“项目为抓手、平台为支撑”技能大师牵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工程,通过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实践教学、创新项目研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等环节培养创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才。
二、做法与过程
聚焦要素,激发兴趣,解构项目,延伸方案,导师引导,团队互助,螺旋渐进地有力推动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
1、企业的转型升级自动化改造之强劲需求是机电人才培养的动力和目标
1)融合双创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图1融合双创多层次机电人才培养目标
融合双创根据当地社会需求及机电专业特点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融合,形成具有机电特色的创新创业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见图1。高技能型机电人才具有在机械安装调试、控制系统生产维护等制造一线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型机电创新人才具有设备改造、应用创新、工艺革新等方面的专业创新的能力;创业实践型人才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百折不挠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实现高技能型机电人才、专业型机电创新人才和创业实践型人才的多层次人才结构。
2)构建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融合
通过职业岗位(群)及其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与解构,系统设计“三类五层多元”结构的课程体系。形成素养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等三类;公共基础与通识课程层、专业群平台课程层、专业核心课程层、专业方向课程层、拓展课程层等五层;通过校企融合、课证融合、校本课程、网络在线课程等方式确保课程建设的多元特征,在通识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拓展课程等模块中以选修包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意识的训练和培养。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
2、“多元并进精神的培养、共同提高团队的打造、稳健支承平台的搭建”的三大要素,是培养创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才的三大法宝
1)“多元并进”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通过导师引导、企业家讲座、校友座谈、专业认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机电产品综合设计与制作和社会实践等实现从入学到毕业、从晨读到夜跑、从通识到专业、从课堂到课外的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全覆盖。从2015年开始探索实施导师制,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班主任。班主任主要从生活和思想上影响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班主任从晨读开始陪伴学生一起晨读、一起就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潮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通过主题班会或单独谈话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培养强烈的创业意识;晚上陪同学生一起夜跑锻炼身体,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学业导师负责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业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辅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
2)共同提高创新创业团队的打造
(1)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型师资队伍的打造
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校外引进和校内培养的方式形成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精神和丰富创业实践经历的任课教师。校外引进创新创业专家、创新创业实践者和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校内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师作为专职教师,教师通过校企合作机制深入企业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强化职业岗位历练与社会服务。将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内专职教师融为一体,建立一个专兼结合能胜创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的狮子团队。
(2)以项目为纽带的创新班组的打造
以项目为纽带组建创新班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发明创造、创业与技能大赛等方式,获取相应学分,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的各类成果,准予其申请免修课程、置换不及格课程、或替代任意选修课学分。
创新班组的项目执行过程见图2,组建团队后小组开始选择项目,通过社会调研、资料收集、头脑风暴和TRIZ创新等过程经确立项目;开发设计阶段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撰写报告阶段是高职学生最困难的阶段,老师通过范文展示鼓励学生完成报告写作,初稿完成后教师及时反馈修改意见。参加大赛阶段是检验项目开发、报告撰写和演讲展示的最终环节,指导学生按要求改写创新创业大赛的申报书,训练学生介绍推荐项目和临场应变的能力。最后通过发表论文、申报专利或参加大赛验证训练效果,并为项目改善提供方向。
图2 项目执行流程图
把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与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活动有机结合,以项目研发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依据特长组建的创新创业班组创新实践场景见图3,与教师一起讨论创新项目的实施。学生在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团队协作,学会领悟失败,学会成果转化,学会服务社会。
图3 创新班组创新实践场景
(3)以赛促学提升团队的竞争力
通过组织具有针对性的技能竞赛,把学生实际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技能通过组织相应的技能竞赛来训练,在技能竞赛训练过程中学习相应的岗位技能,通过竞赛促进学生培养任务的完成。技能竞赛会涉及到新技术和新应用。在实施技能竞赛时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技能竞赛的评价依据。
通过国家、省举办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大学生科技作品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系列创新创业大赛的选拔和参与,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技能竞赛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激励参赛对象的内在动力、挖掘潜能、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争取更多的突破,按照竞赛要求开展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3、稳健支承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
以专业实训室、机电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智能制造协调育人平台和机器人技术服务平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形成专业、学校和松山湖科技园区三级孵化平台。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和项目资助资金,为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开放专业实训室为创新创业提供专业级的孵化平台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室全天候为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可以在专业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或项目开发。专业实训室的开放为创新创业提供专业级的孵化平台,实践的自发性激励其主体意识的增强。
2)多渠道全方位搭建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武汉华中数控、东莞劲胜利用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等资源优势组建智能制造协调育人平台。引进精英人才、选拔优秀教师、组建工作团队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产学合作联合体和科研合作联合体。整合国内知名高校、机器人领域专家和国内知名机器人集成商的优势资源打造机器人技术服务平台。智能制造协调育人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机器人技术服务平台共同做成组建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3)联合多方资源搭建校外(松山湖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联合多方资源充分利用东莞松山湖国家级开发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校外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校外实践孵化平台,在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机电一体化专业共有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华为、李群自动化等20多家校外基地,为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平台。
三、特点与创新
聚焦三大要素,通过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实践了“导师制”下的创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
1、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了专业教育
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结合。构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多元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二等奖的“智能分拣包装设备”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专业认知教育”之参访企业某包装企业的包装盒生产线,同时向企业提出改造升级的建议。
2、实现了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获得2016广东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二等奖的“多功能智能老人拐杖”的项目,就是在2015级一个学生的强烈解决家中老人拐杖问题的想法下应运而生。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是创新创业的目标,也是创新创业的动力。
我们通过“晨读”、“夜跑”、“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培育学生树立勇敢自信、独立自主、勤恳拼搏、百折不挠的心理品格,形成宽广的国际视野、敏锐的创新思维、强烈的创业意识,实现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3、通过“导师制” 打造创新团队
教师以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有的是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有的是教师各类科研课题,如2017年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SMD金属件的智能分拣包装设备和方法”;有的是教师指导的各类竞赛的项目,如2016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竞赛二等奖项;有的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灵感的创意项目等,如2015年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项目“外螺纹表面质量自动检测及智能分类技术研究”。通过导师通过项目实践了创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
4、实现了孵化平台与各种资源的融合
以专业群资源共享的方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进一步发挥优势,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其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借助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在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和学校的支持下搭建孵化平台实现与各种资源融合,将人才培养融入东莞智能制造、“机器换人”产业和创意产业发展。
四、成效与反响
以前学生培养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学生技术创新和创业实践的机会很少,学生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不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了“导师制”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有效方法,推进了学生专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全面协调发展。学生就业质量和薪资水平逐渐提升20%,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很高;毕业生的企业认可度不断提高,为广东高水平崛起输入高级技能人才;专业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扩大,与知名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的联合人才培养。
近3年来近年来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各级双创大赛和大学生科技作品设计、“挑战杯”等系列竞赛中成果丰硕,学生申报获批的科研项目和竞赛项目逐年上升,2015年在挑战杯广东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一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立项1项;2016年广东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采用机器视觉的印刷电路板质量检测技术”荣获一等奖,共7项获奖;2017年在广东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智能包装设备”获得升级二等奖,一个获得三等奖,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立项3项;在省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中一项荣获优胜奖。学生的发明专利和论文也逐年上升,学生公开发表“基于LabVIEW的机器视觉在PCB缺陷检测中的应用”等论文6篇,发明“智能拐杖”等实新专利6项。学生参与技术创新、创业率不断提升,学生参与度大于80%。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不断提升从,横向课题经费从6万提升到今年的64万。
五、不足与建议
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很多需要加强和改善的地方。学生创新的作品思维起源个体,很有必要将眼光投放市场,同时将创作动力扩展到其他同学,吸引企业协同创新,研发更多有价值的产品;由于资金和管理经验的有限,学生的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比较少,如何帮助学生孵化企业还需进一步探索制定扶持政策;学生或教师中有起着桥梁和辅助作用的“经纪人”少,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学生还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学分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为了更进一步推进创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政府层面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和营造创新创业环境,转变职能从就业率的指挥棒到创新创业的孵化器。高校积极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打造团队、整合平台,改变传统以自然班、教学以及学生个体为管理对象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大类招生改革,把专业的选择权和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加强师资培训,培养更多具备创业教育素养的专业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版权归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所有,转发及引用请联系:0769-23306023)